闷声发大财,君悦超市的社群经营之道
在繁华的商业世界里,许多老板为了赚钱而忙碌,但大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交易一次便再无瓜葛。有些聪明的赚钱高手却能够通过独特的经营策略,让顾客反复消费,长期创造财富。君悦超市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们利用微信群和拼购活动,实现了日均80万的营收,成为了小县城里的发大财者。
君悦超市的社群经营之道,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商业智慧。他们在结账环节提醒顾客,塑料袋要额外付5毛,但只要顾客扫码加入微信群,就能免费得到一个塑料袋。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增加了与顾客的互动性,让顾客记住他们的店名,还为商家节省了一笔印刷广告的费用。这一策略让他们瞬间拥有了一个巨大的销售渠道。
君悦超市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更注重从更多环节深度挖掘客源。在人流量大的区域,他们不时搞些小活动,或者在社区入口设摊,只要加入微信群就能领取免费的小礼品。这些小礼品可能是鸡蛋、实用的工具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通过这些手段,几乎所有的潜在客户都被引进了微信群。
而在微信群里,君悦超市更是玩转了拼购活动。他们选择在每周二和周五的午夜12点至晚上9点之间开展拼购活动,而且拼单不配送,顾客必须自行到门店提取。这样一来,顾客在参加拼购的往往会顺带购买其他商品,从而增加了超市其他产品的销售额。
君悦超市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让顾客完全忠实于他们,不再考虑其他选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不仅提供了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还非常注重社群的内容营销。比如,当顾客想要尝试某种特定种类的草莓时,他们会立即联系草莓生产基地进行采买,并将采摘、包装和运输的全部流程记录下来放在微信群里。这种“一对一”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感觉,自然更愿意去购买相应的商品。
君悦超市的成功在于他们用社群把生意再做了一遍。他们明确了目标人群,分析了内容结构和叙述风格,并针对这些因素制定了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他们不仅注重与顾客的互动和沟通,更在产品和服务上下足了功夫。通过社群营销和拼购活动等手段,他们实现了日均80万的营收,成为了小县城里的发大财者。
君悦超市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心的经营和创新的策略是成功的关键。他们没有盲目跟从潮流,也没有满足于一时的成功。相反,他们通过深入挖掘潜在客户、创新营销手段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盈利。
君悦超市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2025年超市生鲜怎么做?
2025年超市生鲜经营需围绕供应链优化、场景化营销、数字化赋能三大核心展开,具体策略如下:
一、供应链与品质管控
1. 源头直采+中央加工
与优质供应商建立直采合作,减少中间环节损耗,同时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加工(如卤味、预制菜),提升产品附加值。永辉超市通过“产地直采+中央加工”模式,将蔬菜损耗率从25%降至8%。
2. 动态库存管理
利用智能货架系统实时监测库存,结合AI算法预测天气、节庆等变量,精准订货(误差率≤5%),降低滞销风险。
二、场景化陈列与营销
1. 黄金时段陈列优化
– 上午9:30-10:30将新鲜蔬菜/水果置于黄金C位,搭配“今日特价”立牌引导顾客逛完整个区域。
– 下午15:00-17:00主推时令商品(如春季芦笋套餐),设置“寻宝游戏”提升停留时长。
2. 线上线下融合活动
– 线上:通过社群拼团、直播带货(展示烹饪过程)引流,结合短视频平台打造“超市IP”。
– 线下:开展亲子采摘、健康讲座等活动,增强互动体验。盒马鲜生的“餐饮+零售”模式已带动关联销售增长270%。
三、加工增值服务
1. 即食产品创新
增加卤味、凉拌菜等熟食,开发特色口味(如地方风味预制菜),满足快节奏需求。大润发“润发工坊”熟食系列贡献门店15%毛利。
2. 场景化体验区
设置“厨房体验区”提供切割、试吃服务,或打造“海鲜盛宴”主题陈列,增强视觉吸引力。
四、数字化与社区化运营
1. 私域流量运营
通过企业微信沉淀会员,推送个性化促销(如晚间折扣),闭店前2小时销售占比可提升至23%。
2. 社区网格化布局
采用“大店体验+小店渗透”模式,社区店专注生鲜高频消费,线上预售+自提订单占比可达65%。
五、损耗控制与员工管理
1. 闭店后处理
及时处理孤儿商品(集中促销区次日多卖20%),面包柜关闭冷气通风10分钟延长保质期。
2. 员工培训体系
定期开展“蔬果营养师”培训,要求员工掌握陈列技巧与服务话术,同时建立“五不交接”制度(如不交未处理临期品)。
2025年小企业的生存法则只需聚焦六个字——务实、敏捷、扎根。
1. 放弃资本幻想,专注现金流造血
别再沉迷融资神话,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已改写。当头部机构转向硬科技赛道时,小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自我造血系统。
观察社区便利店:白天经营刚需商品,夜间通过社群运营预售鲜食,将坪效提升300%;研究深圳电子元器件微型贸易商,专攻大厂供应链的「缝隙需求」,单客年贡献利润超百万。
现金流是生存底线,盈利能力是尊严底线。
2. 将「小」转化为战略优势
不必羡慕大企业的规模效应,3人团队决策效率可能碾压300人机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快速迭代能力。
当跨国公司还在走新品上市风险评估流程时,你已根据早餐摊豆浆销量数据调整产品组合;当行业巨头纠结于包装设计时,你已完成三轮消费者盲测。
记住:在恐龙转身的时间里,哺乳动物已占领生态位。
3. 开辟巨头视野盲区战场
避免在主流赛道硬碰硬,专注挖掘「非标需求」。当巨头布局智能家居时,专注为老旧小区改造防盗纱窗;当电商平台卷送货时效时,在城中村提供「10元夜间急送」服务。
参考义乌创新案例:将普通橡皮开发成「解压神器」,通过场景重构实现30倍溢价——边缘需求才是小微企业的蓝海。
4. 构建深度用户关系护城河
告别流量收割思维,建立「终身用户价值」体系。社区水果店记录顾客的过敏史,家政工作室为老客户定制清洁日历。
云南山货商家的启示:客户购买三次即开放生产基地慢直播,复购率突破75%——信任资产比GMV更有价值。
5. 本土化创新优于概念追逐
警惕伪创新陷阱,回归商业本质。县域汽修厂用企业微信管理5000客户年营收破千万,比盲目上马SaaS系统更有效。
佛山制造业案例:将传统骨灰盒升级为可降解材质,直播间客观讲解产品功能,年销售增长200%;东北食品厂把酸菜包装成「膳食纤维补充包」,开辟健康食品新品类——在地化创新才是真壁垒。
6. 建立小微商业共同体
打破零和博弈思维,构建协同网络。5家社区店联合采购降低60%成本,10个电商商家共享云仓减少35%物流支出。
温州商人启示录:打火机厂商与礼品公司共建「商务场景套装」,利润率提升20%——共生比竞争更有生命力。
2025年没有所谓「小企业末日」,只有「伪商业模式的退潮」。那些盲目效仿大企业架构、沉迷概念包装、忽视基本功的玩家正在退场。真正活下来的,是那些扎根现实需求、建立敏捷体系、深耕价值网络的务实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