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二)》的翻译及赏析
1、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无会。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西北有一个游子,好像浮云一样无依元靠。可惜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正好与飘风相会。飘风吹我向东南方行走,行啊行啊从西北飘泊到了东南的吴会。
2、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3、曹丕以游子为主题,通过浮云的形象,表达了身逢乱世,漂泊四海,欲归不能的感慨。浮云的飘荡,象征着游子的命运,也象征着时代的动荡。诗中的情感,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描绘,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映。
4、西北之地,有游子如浮云般飘忽不定,亭亭立于天际,宛如车盖。然而,他生不逢时,正值乱世,恰逢暴风,被吹拂向东南方向,直至吴会之地。吴会之地,非我之故土,又岂能长久停留?弃置往事,不再述说,远游客子常因害怕遇见他人询问而心生畏惧。
5、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译:西北有游子,若浮云般飘忽无依。可怜生不逢时,生逢乱世,恰与暴风相会。暴风吹着我向东南行进,行至吴会之地。
6、【赏析】《文选》李善注此诗说:“于黎阳作。”并以为作于伐吴之时。从曹丕执政以后的情况看,他曾率大军二次南征孙权,经过黎阳(今河南浚县),魏在西北,吴在东南,从诗中“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等句看来,此诗似乎是南征时借浮云的随风飘荡以比喻征夫的被迫出征,表现对战乱的厌倦情绪。

与辛弃疾的西北浮云之句中的典故相关的人物是哪一位
1、与辛弃疾的西北浮云之句中的典故相关的人物是曹丕。
2、曹丕。与辛弃疾的西北浮云之句中的典故相关的人物是曹丕,源于曹丕的一个典故《杂诗·西北有浮云》: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3、与辛弃疾的西北浮云相关的人物是曹丕。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累迁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成为魏国世子。
“西北有浮云”的出处是哪里
1、“西北有浮云”的出处是哪里 首页 用户 认证用户 认证团队 合伙人 热推榜单 企业 媒体 政府 其他组织 商城 法律 手机答题 我的 “西北有浮云”的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 #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湖北倍领科技 今天04:06 · 百度认证:湖北倍领科技官方账号 湖北倍领科技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
2、源于曹丕的一个典故《杂诗·西北有浮云》: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意思: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宋代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3、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引用了曹丕的一个典故。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