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柬埔寨公主来中国留学,爱上了农村穷小伙,多德王子派人甩出3000万说:“小子,拿着这笔钱赶紧离开我女儿”,哪知道穷小伙直接拒绝了这笔巨款。
柬埔寨王室有位名叫德丝的公主,这姑娘打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她爹多德是柬埔寨国王的堂弟,家里专做玉石生意,在东南亚各国都有买卖。
这位公主的出身,还真带着点传奇色彩,她母亲是个地道的中国湖南苗家妹子,当年在深圳玉器店当售货员,跟来中国做生意的多德王子看对了眼,后来就成了王妃。
德丝四岁那年,柬埔寨太后亲自给她办了册封典礼,脖子上挂的那串祖母绿翡翠项链就是亲爹送的礼物。
这串项链可不简单,缅甸老坑玻璃种,水头足得能照人影子,后来还成了她和中国小伙曾亮平的红线。
这姑娘也是个有主意的,放着柬埔寨贵族学校不上,非要去中国读书。
结果还真凭本事考上湘潭大学,连国王伯伯都夸她有出息。
多德心疼闺女,特意在湘潭大学边上买了栋六百平米的大别墅,配了十几个佣人保镖。
可德丝偏要搬进八人间的学生宿舍,跟同学们挤着住,说是要体验真正的中国大学生活。
这姑娘最爱干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处逛,2008年秋天,跟着学校骑行团去凤凰古城耍了五天。
回程路上突然发现脖子上的翡翠项链不翼而飞,急得差点哭出来。
同学们帮着把宿舍翻了个底朝天,又折回凤凰古城找了三趟,愣是没见着影儿。
最后还是凤凰旅游局来了电话,说是有个小伙子捡到项链交公了。
捡项链的曾亮平是益阳农村出来的,在湘潭打工。
那天他独自去凤凰散心,在沱江边捡到这串价值连城的项链,想都没想就送到了旅游局。
德丝见到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时,掏出钱包就要给感谢费,结果被人家一口回绝。
两人就这么认识了,后来约着去宁乡漂流,在激流险滩里互生情愫。
俩人的恋爱谈得也是坎坷,多德亲王听说闺女跟个中国穷小子好上了,连夜从柬埔寨飞过来。
在长沙五星级酒店约见曾亮平,当场拍出三千万支票:
“这是三千万,离开我的女儿!”当柬埔寨多德王子得知自己的女儿德丝公主爱上了一位中国小伙之后,怒砸三千万想让小伙离开自己的女儿!那么小伙有没有接受这三千万呢?他与德丝公主又是如何相爱的呢?追根溯源还要从多德王子说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柬埔寨王室的一场跨国爱情故事,像一部现实版的童话,既有浪漫的相遇,也有现实的阻挠,最终真爱战胜了一切。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柬埔寨公主德丝和中国小伙曾亮平,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国界、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差异,成为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
多德王子是柬埔寨西哈莫尼国王的堂弟,虽然出身皇室,但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反而痴迷于玉石收藏和贸易。
上世纪80年代,他走出国门,在中国、越南、老挝等地开设玉器店,成为东盟知名的玉器商人。
1987年,他在深圳开了一家新店,招聘了几名店员,其中一位叫阿香的苗族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阿香温婉聪慧,笑容如春日阳光,多德王子对她一见钟情。
在皇室的支持下,两人于1988年结婚,同年年底,他们的女儿德丝出生,德丝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和父亲的聪慧,从小就深得西哈莫尼太后的喜爱,四岁时被正式册封为公主。
德丝的母亲阿香经常给她讲述中国的神话、历史和文化,这让德丝从小对中国充满向往,六岁时,她随母亲回中国探亲,短短几个月的经历让她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留恋。
高中毕业后,德丝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湘潭大学,选择隐瞒公主身份,像普通学生一样住在宿舍,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她酷爱旅游,经常利用假期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
2007年的一次凤凰古城之旅,彻底改变了德丝的人生轨迹,她在游玩时不慎丢失了父亲送给她的祖母绿项链,这条项链不仅是珍贵饰品,更是王室身份的象征。
德丝焦急万分,和朋友们寻找无果后,只能报警求助。
几天后,旅游局打来电话,告知项链被一位叫曾亮平的大学生捡到并上交,德丝赶到旅游局取回项链,坚持要当面感谢这位拾金不昧的小伙子。
曾亮平是湘潭大学的学生,课余时间做导游赚取学费,他阳光帅气,性格正直,面对德丝递来的酬金,他婉拒道:
湘潭昭潭书院:历史传承与现状
在湘潭市城正街 408 号的湖南科技大学昭潭书院校区,有一处承载着数百年湖湘文化记忆的地方 —— 昭潭书院。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湘潭教育的发展变迁,见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追溯其起源,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湘潭知县方伯在文庙东侧建义学,为昭潭书院的诞生埋下了种子。彼时,社会稳定,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文庙的教学已难以满足这一趋势。乾隆八年(1743 年),知县李松倡议并联合本地乡绅富商,在义学原址扩建为昭潭书院。为解决办学资金难题,还请湖南巡抚蒋溥将原拨给岳麓书院的 187 亩膏火田解归昭潭书院,共置学田 415 亩,为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生源的增加,书院规模不断扩大。乾隆十一年(1746 年)开始招生授徒,并在讲堂两侧扩建考棚 26 间。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知县罗宏漳捐俸银增修丽泽堂五间,可容纳百余人读书。到同治四年(1865 年),县人袁教之等募银对书院进行大规模修缮,学田增至 2042 亩,书院达到鼎盛,可容纳数百人在此潜心向学。
昭潭书院教学严谨,极为重视学生品德培养。以 “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把 “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 作为 “读书明道之基”。课程设置合理,白天教授《小学》《四书集注》《五经》《性理》《近思录》等经典,按顺序讲解,一年完成一轮;夜晚则教授古文、时艺,常常学习至深夜。每月安排五课,通过经书文、经解、诗来考察学生。这种严格的教学模式成果显著,书院建成当年就有二人中进士,在其后的 73 次科举中有 51 人中进士,74 科中诞生了一榜眼、一探花、一传胪,培养出梁焕奎等诸多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浪潮不断冲击着古老的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昭潭书院改为县立昭潭高等小学堂。1944 年,湘潭沦陷,书院东侧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遭受重创。1946 年,县政府拨款按旧建制修复。此后,这里历经多次变迁,1947 年湘潭县中女生部迁入,1949 年 8 月长沙地委机关入驻,1952 年迁出,1953 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湖南湘潭师范学校,并新建校舍。1985 年升级为湘潭师范学院,昭潭书院旧址与文庙并入其校园。2003 年,湘潭师范学院与湘潭工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昭潭书院成为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