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这部由中国杰出作家柳青呕心沥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风雨兼程为主线,细腻描绘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刻揭示了农民在时代洪流中思想情感的蜕变与升华。
故事始于1929年,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陕北大地上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冬日的渭河滩上,逃荒的灾民如潮水般涌动,哀鸿遍野。在这片荒芜之中,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以其特有的坚韧与乐观,穿梭于女性灾民之间,最终将孤儿寡母——宝娃子母子带回了自己简陋却温馨的草房。梁三,这位年逾不惑、新丧妻子的汉子,以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向命运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迈誓言。宝娃,自此改姓梁,名生宝,成为了梁家新的希望。
梁三,蛤蟆滩上公认的勤劳农民,其父辈的艰辛创业为他留下了三间正房,并为他娶妻成家。命运多舛,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至,连祖传的房产也无奈变卖,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草房。饥荒却意外地为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儿子,这再次点燃了他心中那份不灭的创业之火。创业之路何其艰难,梁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却只是生活的重压与失败的苦涩,他的脖颈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喉咙里永远回荡着未了的叹息。最终,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年轻的梁生宝肩上。
梁生宝与郭振山之间的矛盾,是《创业史》中一条贯穿始终的暗线,其核心在于谁将引领蛤蟆滩的社会生活,掌握其发展的方向盘。两人之间的斗争,在小说第一部中已初露端倪,至第二部则愈演愈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郭振山,这位蛤蟆滩的“能人”,旧社会时走街串巷卖瓦罐,练就了一身商人的精明。土改时立下赫赫战功,人称“轰炸机”。他虽挂着代表主任的牌子,却只想享受荣誉的光环,不愿承担为贫雇农谋福祉的重任。他视富裕户郭世富为榜样,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计划,一心只想追赶其财富。相比之下,梁生宝则始终坚守初心,以公字当先,为互助组垫资购买新稻种,带领群众进山割竹,帮助困难户度过春荒。他的无私奉献与郭振山的自私自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梁生宝与郭振山的冲突,表面上看似新旧两位代表主任的权力之争,实则是对代表主任职责本质的深刻探讨。梁生宝视自己为底层群众的公仆,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而郭振山则缺乏公共意识,只关心个人得失,最终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经过与郭世富、郭振山等“能人”的斗争洗礼,梁生宝逐渐成长为蛤蟆滩的领路人,带领乡亲们走上了改造旧世界、开创新生活的道路。

新中国长篇小说八大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一创”系指柳青所著《创业史》,
而同类小说《艳阳天》却榜上无名。这是为什么呢?

《创业史》的文学成就暂且不论,在我们只要看到它对后辈作家的影响力有多么深刻而持久,就可感受到它的卓越之处。比如路遥、陈忠实、周克芹、邹志安等以农村题材见长的重量级作家,都曾深受柳青的启迪和影响,《创业史》乃是他们反复阅读的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这部巨作通过生动的农村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新中国初期农村的变革,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所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大量读者。

《艳阳天》的特点则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紧跟形势。纵观全书,可以看到其时代背景和政治色彩都非常浓郁,例如“我们要坚决同阶级敌人作斗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这样的句式频繁出现,难免给人留下标语口号的印象,其实作者完全可以运用文学语言表达出同样的意思。

此外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存在着脸谱化和概念化现象,没有表现出人物应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所以《艳阳天》的高光时刻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负责现在来看,则与当代读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去甚远,而反观《创业史》则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所以《艳阳天》没能入选新中国小说经典序列,似乎也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文章配图

自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1966年5月期间(文革前),新中国出版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影响力较大,不知您看了多少部。
– 《创业史》:柳青 著
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思想斗争和生活变迁,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著
描绘了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挣扎、分化与转变,展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 《三里湾》:赵树理 著
围绕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等工作,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展现了农村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山乡巨变》:周立波 著
描写了湖南一个山乡从个体经济到合作化运动的巨大变化,生动展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转变。 
-《青春之歌》:杨沫 著
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在革命浪潮中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她在爱情、事业与理想之间的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困惑。 
-《红旗谱》:梁斌 著
以朱老忠等农民英雄为主要人物,通过三代农民的斗争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林海雪原》:曲波 著
讲述了少剑波带领的小分队在东北林海雪原中剿匪的故事,塑造了杨子荣等一系列英雄形象,充满了传奇色彩。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著
以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等地的狱中斗争为背景,歌颂了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红日》 作者:吴强 著
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围绕着山东战场上的敌我斗争,描绘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激烈战斗,成功塑造了沈振新、梁波等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以及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 
-《保卫延安》作者:杜鹏程 著
以延安保卫战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通过一系列战斗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为保卫革命圣地延安,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歌颂了人民军队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三家巷》 作者:欧阳山 著
以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家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各种矛盾斗争,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变化,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在革命浪潮中人们的觉醒与选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