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是自己!”这位美国资深学者,清醒而敢言】
我们大家都熟知,《论语》中有个名篇,叫做“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有个名句,叫做“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人由此总结出一个成语,叫做“祸起萧墙”,或者叫“萧墙之祸”,以此来比喻灾祸和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
如今,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学者,就对美国发出了“萧墙之祸”的警告。
这个人,就是理查德·哈斯。
哈斯现年71岁,1951年7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是个犹太人。他曾在白宫、五角大楼和国务院都任过职,有比较丰富的从政经验。
比起从政的履历,哈斯身上的研究学者气息要更浓一些。目前,哈斯是美国知名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他担任这一学术职务已长达20年之久。这个智库的总部设在纽约,已有长达101年的历史。智库的宗旨,一直都是致力于宣传和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智库出版的《外交事务》杂志,更堪称赫赫有名。
智库成员中,有许多美国政府的前任官员以及日后有望步入政坛的新秀,这个智库是美国“政治家和学者身份彼此切换”的“旋转门”制度的重要体现。而长期担任智库主席的哈斯,更是被广泛视为美国外交政策“建制派”事实上的领袖。
哈斯的其它学术兼职,还有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和外交政策研究主任,汉密尔顿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客座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会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等等。
恰恰就是哈斯这个对美国对外政策影响力不菲的人物,不留情面地指出:美国的国内政治现状,可能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的实力,“美国面临的最大国家安全威胁,不是俄罗斯或中国,也不是气候变化,而是我们自己。”
哈斯在他自己出版的一本著作《义务法案》的序言中写道:他经常被问:“是什么让你彻夜难眠?”提问者通常会提出可能的答案:是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攻击?还是又一场疫情的大规模流行?
哈斯的回答则是:“对美国的安全与稳定最为紧迫和重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内部。”
他在著作中继续写道,对美国最大的威胁来自“国内的政治分歧”,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的民主甚至美国本身提出的质疑”。这种威胁和质疑,不仅限于2021年初那些冲进国会大厦的人,或者为他们欢呼的官员,更源于民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支持“正缓慢而稳定地受到侵蚀”。而正是这些分歧,使美国几乎不可能解决它的许多问题。
闲话“墙头”
马运湖
前段时间,又听到“多条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道墙”这句俗语,觉得甚有道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时时宽厚待人,与人为善,自然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处处睚眦必报,刻薄悭吝,则常常四处碰壁,白天鬼打墙。
继而想到更多的与“墙头”有关的故事,最壮阔的莫过于万里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早已深入人心。
最有内涵的墙是“万仞宫墙”,《论语·子张第十九》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罕》有:“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先进》:“(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人因筑“万仞宫墙”于孔庙之前,以象征孔子学问精深,德行高迈,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与其相关的成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登堂入室”等。
三孔还有鲁壁藏书的传奇故事,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自此,就有了“古文经书”与“今文经书”之分,并争论了两千余年。后人亦称“古文经书”为“鲁壁藏书”。为纪念此事,后人于孔子故宅(现孔庙)院内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鲁壁至今是孔庙中一重要文化景点。
最悲催的墙是“哭墙”,哭墙又称西墙、叹息之壁,是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
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有西墙就有南墙,俗语有头撞南墙不回头。
照壁也称作照墙、影壁、影墙等。
古代的礼制,天子建照壁在门外,诸侯建在门内,卿大夫只能用帘子遮掩门户。
“祸起萧墙”,这里的萧墙就是指照壁。
龙壁是照壁的一种,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九龙壁是最高的规格。
在照壁中还可以以题词昭示家族姓氏。
“王者遗风”为“段”姓。段氏家族曾把持了云南地区大理国政权多年。
“南诏宰辅”为“董”姓。董姓始祖董成曾为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
“廉吏家声”为“严”姓。严氏富商严宝成曾做过小
官,严氏便以“廉吏”标识其为官之道。
“四知传芳”为“杨”姓。“四知”出自杨氏先祖杨震的典故,曾有人夜贿杨震、并言此事做在夜晚决不会为外人所知,但杨震却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可说是无人知道。
“清白传家”是宣扬杨震的清廉,而“弘农世第”则是指杨震为河南弘农人,两者皆为杨姓。
“百忍家风”为“张”姓。唐高宗路过邪州时曾幸临张公艺其宅,问其家族何以能九代同居,张公艺写下了百余个“忍”字,故张氏后人奉“百忍”为持家道。
“三槐及策”为“王”姓。北宋兵部侍郎王枯曾手植三槐于庭院之中,言其后世必有三公者。后王枯次子王旦果然出任宰相,故世人便以“三槐及第”作为王姓的代称。“青莲遗风”为“李”姓。因为唐代诗人李白便号青莲居士。
“邺架家声”也是“李”姓。唐代李泌家中有藏书万余卷,故后人边以此四字显耀李姓收藏书籍、喜爱读书的习尚。
“紫气东来”为“李”姓。传说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老子原名李耳,后人便以“紫气东来”四字指代李姓。
“琴鹤家声”为“赵”姓。宋代赵抹人称“铁面御史”。他入蜀为官时,只带一琴一鹤,以自喻为官清廉、赤心报国。
“水部家声”为“何”姓。南朝何逊曾官至尚书水部
郎,而且能诗能文、才华出众。
“工部家声”为“杜”姓。这是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