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很想念,上海的罗宋汤。
罗宋汤源于俄式红菜汤。
据说是辗转流落上海的沙俄遗贵们,带到上海的。
但俄式红菜汤颇有些辣味,酸也甚于甜,与上海人口味不合。聪明的上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耗费大量时间修修改改,终于改出了合口顺胃的罗宋汤。
反复思量了一下,自己水平有限,家里材料有限,弄一碗正宗的罗宋汤,不大可能。但是,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决定自创一份简易山寨版罗宋汤。
牛肉换成瘦肉,淮山代替土豆,西兰花、金针菇随意来点儿,最重要的番茄要保留。
切成丁的番茄在锅里咕噜咕噜,把我的思绪拉的悠长。
曾记,漂泊上海的日子,隔壁家的叔叔阿姨,每每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不会忘了给我留一份。
最难忘的,便是这入口暖心的罗宋汤,洋葱、卷心菜、番茄酱,再加牛肉、红肠片,浓浓一碗,暖暖的松弛,就此散漫在异乡湿冷的冬季里。
转念间,锅里汤色渐红,慢慢浓稠,厨房里弥漫着好闻的酸甜味,是记忆中的味道。
盛起一碗,浅浅的红,和想象中的颜色相去甚远,如这记忆,经历岁月变迁,已渐渐褪色。
舀一勺入口,滑嫩的猪肉、软糯的淮山、胡萝卜和金针菇的清香包裹酸酸甜甜,香浓不腻。
味蕾激活记忆,“栀子花、白兰花”的上海童谣,回响在上海老弄堂,一口罗宋汤,一口小杨生煎,便是人间至味。
罗宋汤,源自东欧地区(俄罗斯为主)的红菜汤。
俄罗斯跟中国东三省地区一样偏冷,菜品以炖菜为主。红菜汤其实就是俄罗斯版的大杂烩,牛肉、土豆、卷心菜、番茄、芹菜洋葱胡萝卜等等炖成一大锅,还加入了一些俄罗斯人喜欢的黄油作为调味。
十月革命时,大批俄国人流落到上海来避难,他们带来了伏特加,也带来了俄式西菜,上海第一家西菜社就是俄国人开的。
上海口音,把俄罗斯念成罗宋,罗宋汤就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
俄式红菜汤辣而偏酸,上海人并不习惯。受原料采办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
罗宋汤在上海流传开来,在学校、单位、家庭以及中式菜馆屡见不鲜,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分支,最具代表性的有“饭店派”、“食堂派”和“家庭派”等。
“饭店派”以淮海西菜社为代表。当年推出罗宋汤后,经过数次改良,成为海派罗宋汤的领路人。之后,各西菜馆乃至中餐馆也都纷纷仿效。
“食堂派”当然以食堂为主,通常用大面盆或保暖茶桶盛装,因成本考虑,常常是流于形式,清汤寡水飘着几片红肠而已,番茄也不剥皮,有点粗制滥造,成了番茄杂烩菜。
“家庭派”是家庭主妇做的,不能到西菜馆学习做法,也不想跟“食堂派”那样堕落,于是自行琢磨,研究出各式烧法。
共读任频捷书《做饭没有那么烦》
【罗宋汤】
[玫瑰]“罗宋”这一名称据说来自“Russian Soup”的中文音译。罗宋汤就是从俄式红菜汤演变而来的。俄式红菜汤辣中带酸,酸甚于甜,后来受原料限制及本地口味的影响,渐渐地形成了独具海派特色的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
[玫瑰]罗宋汤是发源于乌克兰的一种浓菜汤 。罗宋汤大多以甜菜为主料,常加入马铃薯、红萝卜、菠菜和牛肉块、奶油等熬煮,因此呈紫红色 。有些地方以番茄为主料,甜菜为辅料 。也有不加甜菜加番茄酱的橙色罗宋汤和绿色罗宋汤 。
◆做法
主要食材:甜菜,土豆,牛肉,圆白菜,洋葱,芹菜,番茄,胡萝卜。
[微风]1.牛腩冷水焯水撇去浮沫备用
2.土豆、番茄切块、胡萝卜切丁、洋葱切丁、葱切段、姜切片、
3.锅中倒入牛腩、葱段、姜片,小火煮50分钟;再放入土豆丁、胡萝卜丁煮20分钟;倒入洋葱丁煮15分。
[微风]酸中带甜、甜中飘香、肥而不腻、鲜滑爽口的“罗宋汤”就做好了。
还有好多美食做法,@开心的幽静清香带你慢慢品读《做饭没有那么烦》
“美食是温暖的,它是情感与温度的载体。”
“最重要的是你要开始动手做,以及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