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狗

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向来上不得大雅之堂。它们既无洋犬之贵气,亦无名犬之娇态,只是灰头土脸地穿梭于村舍巷陌之间,偶尔对人吠上两声,又夹着尾巴溜走了。

我乡下的老宅便养过这样一条土狗,毛色黄中带黑,耳朵半竖不竖,眼神里总带着三分警惕七分茫然。它无名无姓,全家只叫它“狗”,它也便应了。每日晨起,它便蹲在门槛边,见人出来,尾巴便摇上几摇,算是问好;倘若无人理睬,它也不恼,自顾自踱到墙角晒太阳去了。

这狗极是伶俐。每逢饭时,它便悄没声地挨到桌下,捡拾饭粒。若得一块带肉的骨头,便叼到僻静处,先用前爪按住,再以利齿细细啃啮,连骨髓也吸得干干净净方肯罢休。吃罢,还要把骨头埋入院角的土堆里,以备不时之需。我想,这大约是从野狗祖宗那里传下的本事。

村中屠户老王曾说:“土狗最是贱命,给什么东西吃什么,从不挑拣。”这话倒也不假。我见过它吃剩饭、啃骨头,甚至嚼过晒干的玉米芯。有一回,它不知从何处拖回半只腐烂的死鸡,吃得津津有味,次日却浑若无事。这般顽强的生命力,怕是那些娇贵的洋犬望尘莫及的。

这狗虽贱,却也有几分用处。夜里但凡有生人靠近,它必狂吠不止。某年腊月,果然惊走了两个摸黑来偷鸡的贼人。父亲一时高兴,赏了它半碗肉汤泡饭。它吃得急了,竟呛住,咳了好一阵子,却还不忘把最后几粒米饭舔净。

后来我进城读书,寒暑假回乡,常见它趴在老地方。毛色渐枯,眼神也浑浊了,见了我只是懒懒地摇两下尾巴,不复当年的活泛。问起母亲,说是老了,牙口也不好了,如今只吃得动稀粥。

去年冬末,母亲来信说狗死了。它先是三四日不吃不喝,只是蜷在灶边的草堆里,后来就没了气息。父亲嫌晦气,拎着它的后腿扔到了后山的乱葬岗上。信末母亲补了一句:“到底是条老狗了。”

我想,这狗活了十来个年头,在土狗中已算高寿。它不曾有过名字,不曾受过宠爱,甚至不曾吃过一顿专为它准备的饱饭。它只是活着,卑微而顽强地活着,直到再也活不下去为止。

而今每见城里人牵着名贵的犬种招摇过市,我总会想起老家那条土狗。它没有血统证书,没有精致的狗粮,没有温暖的窝,却也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了作为一条狗的使命。

土狗之死,不过是土狗而已。

文章配图

为什么农村土狗的寿命很短?一位60多岁的农户告诉我:农村的土狗,特别好养活,饿了就吃剩饭剩菜,渴了还懂得去小河里找水喝,生存本领远超宠物狗,可它们的寿命却很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是中国本土犬种的代表,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它们不仅是乡村生活的忠诚伙伴,更是伴随汉民族迁徙、繁衍生息的活化石。
 
从《周礼》中关于犬类的记载,到如今遍布中国南北的北方品系、两广品系和江浙品系,中华田园犬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品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它们拥有优良的遗传基因和强大的适应能力,中华田园犬的生存现状却令人堪忧,寿命普遍偏短,折射出社会观念与饲养环境的双重困境。
 
中华田园犬的品种丰富多彩,五红犬以通体红亮的毛色和憨态可掬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五黑犬则以健壮的体格和温顺的性格著称,然而在农村,更多见的是毛色各异的“串串”,它们往往是不同犬种杂交的后代。
 
尽管如此,这些犬只共同的特点是身体素质强、忠诚可靠,堪称乡村生活的得力助手,但城市中的中华田园犬却常常被边缘化,难以与外来品种竞争宠物市场的青睐,更有甚者,一些被抛弃的田园犬沦为流浪犬,面临捕杀、饥饿和环境威胁,生存境况令人唏嘘。
 
为何中华田园犬的寿命普遍偏短?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观念与饲养方式的差异,在农村,田园犬常被视为看门的“工具”,其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中的宠物犬优越,许多农户以剩菜剩饭喂养,缺乏营养均衡的饮食,更遑论定期体检或疫苗接种。
 
农村地区的宠物医疗资源匮乏,即便犬只生病,主人也往往难以察觉,由于田园犬不会“开口诉说”病痛,主人常误以为其食欲不振是“挑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带去看兽医,部分地区兽医水平的局限也可能导致误诊或无效治疗,最终使犬只的病情恶化。
 
此外社会对中华田园犬的偏见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困境,在许多人眼中,田园犬的“串串”血统不如西方纯种犬“高贵”,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对其投入的关心和资源远远不足。
 
相比之下,城市中的宠物犬如博美、柯基等,常被视为家庭成员,享受精心的饮食、定期的护理和全面的医疗保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