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的若干举措》
主体多起来,平台强起来,生态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1-22作者:杜娟 徐德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杜娟 徐德明)近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其主要目标是深化天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构建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充分激活高校创新创业潜能,培育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策源力量,为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若干举措》的主要原则是让创新创业主体多起来、创新创业平台强起来、创新创业生态活起来。举措主要包括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激励体系等三大方面,共29项硬核举措。
在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学段,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推动高校科学制定创新创业教学方案,开展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举措,切实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质量。
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和激励方面,提出支持高校双创教师按照规定申报评审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并明确了评审业绩成果认定范畴;支持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并明确了教师工作量认定标准;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开展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办企业,充分释放了高校教师创业活力;提出各高校按照生师比不低于2000:1的标准面向社会聘任企业家、知名创业专家等作为双创导师,充分吸纳社会力量融入大学生双创培育过程。
在打通创新创业学生升学渠道方面,提出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将科研成果、双创赛事获奖等因素纳入学校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遴选指标体系;对第一志愿报考天津市高校研究生的学生,如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进入复试后,可根据招生高校的复试办法,予以优先录取;鼓励学校定向招录毕业后8年内在津自主创业的本科或硕士学生返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支持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做电商 每年跟踪扶持500个重点项目,补贴3万元】本报讯(记者 李配亮)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出台《关于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创业做电商的若干措施》,明确12项针对性支持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下乡返乡开展电商创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措施》明确,支持聚焦四大特色产业做强电商创业项目。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聚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1+10+3”重点产业,挖掘特色优势产品、知名“云品”开展电商创业;聚焦文旅康养产业,围绕“旅居云南”八大业态,打造宝藏小城、烟火乡村等文旅消费新增长点;支持开展跨境电商创业;推动滇字号劳务品牌+电商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与劳务品牌企业及带头人深度合作。

  《措施》提出,整合三类平台资源支持电商创业。深化与国内头部电商企业在人才培育、运营能力、网络营销等方面合作,借“外部平台”资源提升电商创业成功率。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创业载体平台资源,优先支持大学生入驻。聚焦物流成本高的难题,支持建设产地集配仓,整合建强“物流配送体系”。

  《措施》明确,优化3项创业扶持举措,提高电商创业能力。建立重点项目“跟踪陪跑”机制,每年跟踪扶持500个电商创业重点项目,按规定给予3万元电商创业项目补贴。综合用好青年求职实训营、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高校电商创业教育体系,年均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青年1万人次以上。拓宽电商技能人才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目录,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电商创业技能。

【12项措施支持青年下乡开展电商创业】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配亮)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8部门出台《关于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创业做电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了12项针对性支持措施,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下乡返乡开展电商创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措施》明确,支持聚焦4大特色产业做强电商创业项目。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聚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1+10+3”重点产业,挖掘特色优势产品、知名“云品”开展电商创业;聚焦文旅康养产业,围绕“旅居云南”8大业态,打造宝藏小城、烟火乡村等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开展文旅领域电商创业;支持开展跨境电商创业,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跨境电商项目、产品资源,加强跨境电商海外仓建设扶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以跨境电商方式出口;推动滇字号劳务品牌+电商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与劳务品牌企业及带头人深度合作,开展电商创业,助力发展壮大劳务品牌。

《措施》提出,整合3类平台资源支持电商创业。深化与国内头部电商企业在人才培育、运营能力、网络营销等方面合作,借“外部平台”资源提升电商创业成功率。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创业载体平台资源,优先支持大学生入驻,提供直播场地、设施设备、选品组货、品牌培育等电商服务,做强“基础平台”支持电商创业。聚焦物流成本高难题,支持建设产地集配仓,搭建特色农产品外销平台,创新提供定制化、集约化寄递服务,整合建强“物流配送体系”。

《措施》明确,优化3项创业扶持提高电商创业能力。建立重点项目“跟踪陪跑”机制,每年跟踪扶持500个电商创业重点项目,按规定给予3万元电商创业项目补贴。综合用好青年求职实训营、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高校电商创业教育体系,开发一批电商创业培训精品课程,年均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青年1万人次以上。拓宽电商技能人才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目录,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提升电商创业技能。

文章配图

叶青看财经第2963篇: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是教育部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设立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首批名单公布时间是2022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包括84所“双一流”高校和10所职业院校,涵盖综合类、理工类、职业院校等多种类型。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目标,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课程体系创新:如太原理工大学构建“专创通识+双创核心+课程双创”全覆盖课程体系,宁夏大学开发数字化教材和微专业,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结合。
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四川大学联合企业设立“大创企业命题组”,温州大学在意大利、美国设立分校及孵化器,宁夏大学通过中阿博览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与赛事驱动:兰州理工大学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龙头,累计获1金13银47铜;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全球顶级藏彩牦牛骨瓷》项目获“互联网+”大赛金奖。
湖北省共有6所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具体包括: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武汉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就很牛。
——成立背景与初期架构(2008年)
启明学院成立于2008年9月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与丝宝集团联合创办,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学院成立时定位为独立建制的教学特区,直属华中科技大学管理,下设学院办公室、创新联盟、创新联盟委员会等机构。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因对学院理念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被聘为永久名誉院长。
——早期发展与教学模式创新(2008-2010年)
启明学院自成立起即贯彻“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的办学思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跨专业选课,并引入“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等灵活机制。
学院课堂高度开放,邀请杨叔子、潘垣等院士授课,引导学生参与市场需求调查和业界技术研究。
2007年,联创团队学生陈志峰(环境工程专业)在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中斩获IT挑战赛一等奖,成为学院早期创新实践的代表性成果。
——实验班体系扩展与学科交叉(2010年代)

【湖北:发布《“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尚紫荆)5月24日,“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发布会在湖北工业大学举行。会上发布《“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部署大规模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进一步释放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潜力和活力,推动构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微观经济基础,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持。
《方案》聚焦解决好“有人创业、有钱创业、有平台支撑创业”3个关键问题,围绕培育壮大创新创业队伍、优化创新创业降本和融资服务、系统重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等提出了19条措施,明确到2027年全省在校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覆盖面100%,建成省级以上高校科创平台200个左右,培育潜在科创“新物种”企业50家左右,新增科技型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
《方案》提出,重塑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40个创新创业学院,举办100个“创新创业强化班”和500门“专创融合”特色精品课程,每年组织200名高校教师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物种”企业实践锻炼。重构人才培养范式,推进高校院系重组和学科重塑,构建与“四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更大规模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3000名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方案》明确,实施“零成本”创业服务计划,建立高校创业团队首年免费机制,鼓励高校免除校内创业团队首年实验设备使用费。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设立更多“从0到1”阶段的高校创投子基金。
《方案》提出,将建设高能级高校科技研发平台,整合优化建在高校创新平台,完善科研项目协作机制,重点建设50个左右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增50个左右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建设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10个左右卓越工程师学院,每个学院至少配套建设1个工程技术中心;将湖北科创学院办学模式拓展到5—8所高校;建设100个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建设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以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枢纽、大学科技园为节点,重塑“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