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最后一个字音都是第二声,如何分辨?
1、如果两联最后一个字音都是第二声的有两种情况:1、可能是按古韵创作的,其中一联的尾字属于“入声”,本来是仄声,普通话变成了第二声。例如:节、答、德、族、百等等。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了解它是不是入声字。如果你会说中原地区以南的方言,可以比照“入”的声调确定。如果只会普通话,需要找人问问。
2、对于这种声律不符合规范的对联,判断上下联只能靠句子的含义,看看有没有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上的先后之分,比如,辞旧在前,迎新在后……。否则,就是哪一个作为上联都行。
3、对联上下联末尾字音是一二声时,区分的方式主要是依据汉字的声调。在中国普通话中,汉字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其中,平声是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是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入声现已消失,但在古代诗词和对联中仍有所体现。对于对联来说,上下联的末尾字音应该有所不同,以形成对仗和韵律。
4、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5、般是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上联的尾字是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声,也就是联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不算工整的对联。
6、回复:若果真如此!可由因果关系确定:即〃前因〃(上~右)〃、"后果"(下~左)。因为古时有〃阳平〃和"阴平"之分。
对联的上下联是怎么分的呢?
1、对联上下联区分方法:音调平仄:上联尾字通常为仄音,下联尾字为平声。例如,“春回大地千山笑”与“福满人间万民欢”。因果关系:上联描述原因或条件,下联则是由此产生的结果或效果。如“方向正确城乡富”与“政策英明衣食丰”。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2、区分对联的上下联,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一、声韵格律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仄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则是平声。二、对仗关系 上联往往侧重抽象表达,如写景或叙事,作为引子。 下联则更注重具体表达,对仗和呼应上联的内容,作为对上联的补充或深化。
3、对联的上下联区分主要依据尾字音律、对联意思、横批以及气势等因素,贴的左右顺序通常遵循传统习惯,即上联在右,下联在左(面对大门时)。具体区分方法如下:根据尾字音律:对联的尾字音律是区分上下联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