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1月13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大酒店国际会议厅举行的“人工智能+传媒”创新发展战略研讨活动上,西安交通大学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树声,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指委秘书长王晓红为实验室揭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主持揭牌仪式。
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实验室聚焦国内外元宇宙、沉浸式产业和媒体融合传播等相关领域重大前沿问题和关键需求,研究和构建以文化体验-信息传播-知识服务为核心,以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方法,以空间为媒介载体的全新融合传播理论及技术实现体系,重点聚焦空间影像工业化创制、空间媒介与知识服务、空间媒介与智能感知及空间媒介与智能交互四大研究方向,为打造沉浸式产业标杆和空间媒介实验范例提供系统理论、关键技术和智力支持,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元宇宙、沉浸式产业与空间媒介融合传播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平台与专业智库。
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实验室的成立是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坚守文工交叉、实施项目牵引、发展智能传播”的重要成果和关键支撑,能够充分发挥西安交大的传统工科优势,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改革动能塑造立德树人新气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述评之一本报记者 郑翅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环城小学的学生在思政课上聆听老师讲红色故事。
资料图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一年来,教育系统始终站在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任务安排,不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改机制
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
教育系统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用深邃之思想明心立志,用真理之光芒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路。
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思政教育。浙江省推动54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部分厅局级干部走进大中小学,讲好讲活新时代故事。福建省打造“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分片区规划设计350条精品路线。湖北省开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足迹”一体化实践研学,构建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实践育人新范式。
红色旋律激荡信仰力量。辽宁省通过打造红色文化主题校园景观、开发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深度挖掘红色“六地”文化内涵和高校校史校情育人资源。
数智赋能铸魂育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打造“清小搭”“AI开开”等智能体,构建涵盖学生画像、动态感知、成长建议的智慧育人新生态。
打造分行业分领域育人共同体。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分别牵头成立“追光逐梦”“行大食物观 铸新时代魂”育人共同体,集聚大中小学、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力量,开展协同育人行动。北京科技大学“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强化实践锻炼和就业资源对接,学生重点行业就业比例提升6%。
全国范围内,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2月,广州,高质量启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调研座谈会召开。
4月,西安,立德树人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召开。
“在教育强国建设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
“要坚持实干作风,以试点改革牵引带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题定纲成,乘势而上。
【第二届国家生物安全前沿论坛在西安交大召开】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国家生物安全前沿论坛——低空经济与生物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仪式暨‘国家生物安全出版工程’丛书发布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召开。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公安部鉴定中心主任胡兰,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李卓凝,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出席并致辞,司法部、陕西省司法厅、陕西省科技厅、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有关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代表出席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雷利利主持开幕式。
张立群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司法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是推动建设生物证据司法鉴定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医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平台与合作网络,为国家生物安全硬核技术研发、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他对低空经济与生物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李生斌院士、沈百荣教授团队组织编写的“国家生物安全出版工程”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交大出版社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策划、申报及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期待这套丛书能为推动我国生物安全事业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安全建设良好氛围、提升国家生物安全防控和应对全球性生物安全挑战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交大力量。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处长张效礼,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郝茂成,陕西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世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重,丛书总主编李生斌共同启动发布“国家生物安全出版工程”丛书。丛书代表了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从遗传学角度探究生物安全证据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对于促进生物安全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升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推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开幕式后,与会专家们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交流。丛书聚焦国家生物安全这一重大课题和前沿热点,填补了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尤其是生物安全证据领域研究的空白,有利于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标准的共享。
今年已打36“虎”,名单——
7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详情见此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解读文章提到,随着刘慧被查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已发布了36名中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的消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审查调查”栏目显示,上述36人分别是——
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天峰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月安徽省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喜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卫东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中和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超良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时飞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3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袁光宇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天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德睿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文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纪检监察组原组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党委委员王会民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宪平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重庆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段成刚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4月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龙翔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杨小伟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宋朝华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林焕新)7月2日,教育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面部署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光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试点“既是改革任务也是改革方法”的特殊作用,深刻认识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的重大定位,深刻认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是破解“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的重大攻坚任务,切实增强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会议强调,要紧盯目标、点面结合,扎实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任务。省级统筹试点要聚焦地方党委和政府、学校、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五类主体评价改革,引导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完善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标准体系,健全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的制度环境,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和选人用人导向。重点突破试点要聚焦基础教育“四个质量指南”细化落地、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同行评议机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激励、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改革5个方向率先突破。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广东、重庆、陕西、新疆15个省级统筹试点单位和20个重点突破试点单位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5日 第02版
【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报讯(记者 高毅哲)6月23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区域中心建设经验,着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进而更加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会前,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进行了会谈。怀进鹏、王伟中出席推进会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科教兴国战略,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中国模式。一是以体系重构实现系统布局,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系统布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等研究院,形成高校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撑。二是以路径重塑实现效能跃升,构建“需求同频、资源互通、价值共生”的融合生态,加速实现教育与产业双向奔赴,突破传统“孤岛式”科研模式,转向“需求牵引、学科交叉、场景驱动”的融合创新范式。三是以要素重组实现链条贯通,搭建公共转化平台,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强化政策供给。四是以评价重建实现生态优化,构建以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支持高校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将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纳入学生学分体系。
怀进鹏强调,要以技术转移转化为纽带,加快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最大合力,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各地各部门协同联动,结合实际谋划重大改革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改革任务,集中力量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发挥区位优势和港澳独特作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在大湾区创新创业,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探索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国际中心。
王伟中表示,教育部批准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充分体现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