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军区司令对调时间

1、我国解放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时间,发生在1973年12月22日,中央正式宣布八大军区对调的命令: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与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对调。

2、主席指出,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任职容易产生惰性,影响工作效果。1973年12月12日,主席在小规模会议上强调了这一问题,决定进行八大司令员的对调。最终,中央军委于1973年12月22日正式颁布命令,八大司令员分别走马上任。

3、12月22日,中央军区正式下达了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命令,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宣布: 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各位司令员在十天内到新的岗位履行职责。

4、1985年6月合并为七大军区,2016年2月1日,原七大军区撤销,五大战区正式成立。1973年12月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目的是避免将领在一个地方待久产生消极因素。

5、中国历史上并无八大军区长期共存的情况,但“八大军区”说法因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对调”而深入人心,当时涉及对调的八大军区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福州军区及兰州军区。

6、毛泽东 1973年12月12—2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并提议邓小平同志当军委委员、政治局委员。毛泽东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文章配图

1973年,八大军区为何对调?剩下三个没对调的军区司令员是谁

1、最终,中央军委于1973年12月22日正式颁布命令,八大司令员分别走马上任。这三位没有进行对调的军区司令员分别是: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杨勇作为著名的“三杨”之一,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中名动天下,回国后多次担任不同军区的领导职务。

2、我国解放军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时间,发生在1973年12月22日,中央正式宣布八大军区对调的命令: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与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对调…

3、1973年12月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目的是避免将领在一个地方待久产生消极因素。具体对调情况为: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与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4、1973年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5、可见,毛泽东对军队领导权和内部状况的关注,是促成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历史和心理因素。当然,直接导致这次对调的,还是林彪利用军权与旧部的关系,企图篡夺政权,以及由此引发的“九一三事件”(1971年)。此后,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文革”,决意重新启用被打倒和受排斥的老干部,并亲自着手掌握军队情况。

6、中国历史上并无八大军区长期共存的情况,但“八大军区”说法因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对调”而深入人心,当时涉及对调的八大军区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福州军区及兰州军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