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又恶心,不妨用用这首经方

有些朋友头痛经常反复发作,特别是女性多见,头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甚是难受。有首经方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这首经方就是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功效:温中和胃,散寒降逆

主症:胃虚寒干呕吐涎沫,胸中烦闷或头痛。

主治:寒饮冲逆证,症见头痛,饮食恶心,或呕吐,手足厥冷,胸中烦闷,或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方义:吴茱萸辛温微苦,具有温中下气,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生姜温中散寒止呕,与吴茱萸合用,温中止呕,止痛之功增强;人参、大枣益气健胃,四药合用,能治胃虚寒饮冲逆诸症。

临证:凡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或呕吐,或吐涎沫,头痛在头顶,或偏头痛,胃内寒饮挟肝气上逆,应用本方多有效。

临床:多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呕吐、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管癌、肾功能不全呕吐、妊娠呕吐、痛经、经行头痛、青光眼等。

现代医学研究:本方具有镇痛、止呕、抗溃疡制酸等作用。

文章配图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精要
——从“肝胃虚寒”论治多系统疾病实战解析
李文汇洛阳中医
一、方剂溯源与核心病机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以“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典型症状。其核心病机为寒邪内盛,气机逆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改善微循环、抑制平滑肌痉挛等作用,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
二、临床分类与实战应用
1. 头痛(厥阴头痛型)
辨证要点:巅顶头痛,遇寒加重,伴恶心呕吐清涎,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机制:肝经寒邪上逆,清阳被遏,方中吴茱萸温肝散寒,生姜降逆止呕,共奏“温降”之功。
加减法:头痛剧烈加川芎15g、白芷10g;颈项僵痛加葛根30g;寒甚加细辛3g。
病案:65岁男性,10年头痛史,遇寒加重,伴恶心吐涎。予吴茱萸汤加细辛、白芷,3剂头痛减半,7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 胃痛与呕吐(肝胃虚寒型)
辨证要点: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或酸水,食后加重,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
机制:寒凝中焦,胃失和降,吴茱萸温肝暖胃,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固本。
加减法:反酸加煅瓦楞子30g;腹胀加砂仁6g、木香9g;泄泻加茯苓30g、白术15g。
病案:32岁女性,胃痛伴吐涎沫、烦躁夜甚,初用桂枝甘草汤无效,改吴茱萸汤原方3剂,症状消失。
3. 眩晕(痰饮上犯型)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动则加剧,伴耳鸣、恶心呕吐痰涎,舌苔水滑,脉沉细。
机制:中焦虚寒,痰饮上蒙清窍,方中吴茱萸降逆,生姜化饮,茯苓、半夏健脾祛湿。
加减法:痰湿重加陈皮10g、半夏12g;气虚加黄芪20g;耳鸣加磁石30g。
病案:46岁女性,梅尼埃病反复发作,予吴茱萸汤加茯苓、白术,5剂眩晕止,续服7剂巩固。
4. 视物不清(肝寒目窍失养型)
辨证要点: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伴头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弦细。
机制:肝经寒邪上扰目窍,吴茱萸温肝散寒,生姜引药上行,人参补气升阳。
病案:患者眼怕冷畏光,西医治疗无效,予吴茱萸汤加当归10g,7剂症状显著改善。
5. 高血压(寒浊上逆型)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血压升高伴恶心、手足逆冷,舌淡暗,脉弦硬。
机制:肝寒上逆,气血失调,吴茱萸降浊,生姜通阳,人参调和气血。
加减法:头胀加天麻15g、钩藤12g;瘀血加丹参20g。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