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高的人,从出生就自带高功护法,身上的通透智慧,是经历了生活种种打击磨炼出来的,他看得懂所有的套路和欺骗,却依然选择善良。

修行,就是要把身上的业障修掉,不正的欲望修掉,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年龄越大,活得越轻快、洒脱、自在。真正清醒的人,不理会别人的嘴,只关注自己的心。

当你内心强大,不期待、不讨好、不依赖、不干涉,你内心柔和平静,风平浪静,你就能轻松掌控一切。命这东西越计较越苦,有钱有房有车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无病无灾,无忧无虑才是自己的。

当你每天神采奕奕、法喜充满,元气满满,你就会百毒不侵,你就会阴安阳静,所有的诡人坏人都会自动走开,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修得越好的人,护法越多。一个起心动念他就立刻成事了,这在高维角度叫加持,因为你做到了,老天自然会派一个人到你身边帮你去解决这个难题。

他让你如愿,你就要满足更多人的愿,因为这样护法会暗中给你输送能量,让你的事业越来越旺。想要变得更好,只有自己内心有这种渴望,他才会去改变,外物只是辅助,锦上添花。

当你感觉情绪低迷,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的时候,多补一补自己的气血。气血足了,自然而然地就能运化出好的能量。多养护自己的气血,就能让你的运气变好。

你要做的就是把苦难酿成甘露,去浇灌更多等待觉醒的灵魂,这才是天选之人真正的圆满。

“心知意物”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关系
“心知意物”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间的关系,是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核心议题。
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它们的关系:
一、核心概念解析
1, 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探究事物之理(朱熹:穷究外物之理;王阳明:端正心中之事)。
致知:获得真知(朱熹:扩充知识;王阳明:致吾心之良知)。
诚意:意念真诚不自欺(动机纯粹)。
正心:端正心念,不受情绪干扰。
逻辑:由外而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础路径。
2. “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
知与行本是一体:真知必含行动意愿,行动是知的体现(如知孝必行孝)。批判朱熹“知先行后”导致脱离实践的空谈。
3.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核心)
良知:人心固有的道德本体(是非之心、天理)。
致良知:将内在良知推及万事万物,在事上磨炼以实现道德实践。
本质: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回归本心良知。
4. “心知意物”(心学视角的认知结构)
心:道德本体(良知所在)。
知:良知或本体的发用。
意:心之所发(念头、动机),需以“诚意”规范。
物:心所关涉之事(意之所在便是物)。
逻辑:心统摄知、意、物,一切外物之理皆归于本心。
二、内在关系:心学如何统合这些概念
1. “心知意物”是心学的认知框架。
王阳明将“格物致知”内化:
格物 = 正其心之不正(端正意念所涉之事)。
致知 = 致吾心之良知(非向外求知识)。
“心知意物”一体:
心(良知)→ 发为“意”(念头)→ 指向“物”(事亲、治民等)。
“诚意”即“正心”:使意念符合良知,则心自正、物自理。
2. “知行合一”是实践方法论
解决“知而不行”: 若知孝而不行孝,实为“未知孝”(知未真切),故真知必含行动。
贯穿“心知意物”:
良知(心知)→ 发为行(意动于物)。 例如:见父自然知孝(心知),随即行动(意物合一)。
3. “致良知”是终极目标与功夫
统摄“格致诚正”:
朱熹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外而内)。
阳明路径:致良知(即格致诚正一体完成)。
“致良知”即“知行合一”的深化: 在事上磨炼(格物)即是致良知,使良知贯彻于意与物。
三、关键差异:朱熹理学 vs 王阳明心学
格物 :朱子是穷究外物之理;阳明是 正心中之(去私欲)。
致知:朱子是扩充客观知识;阳明是致吾心之良知
关于理:朱子“性即理”(理在心外),阳明“心即理”(理在内心)

《论语》季氏第十六 第14章【三】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良知本性 无所不爱
我们要怎么修?修,首先“第一个把心量扩大”。不要只想自己,不要只想自己一家,只想身家太渺小了,小水泡当中还要再执著这里面的这么一点点小的水分子,以为那就是自己,错了。把心量扩大,这就是“仁”。孔子讲,“仁者爱人”,如果没有大心量,不会爱人。只想自己,怎么会爱人?《弟子规》里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才叫“仁”。天地实际上还是在这小水泡当中,整个宇宙就是自己的天地,先从这里爱起,爱自己的天地,爱天地中所有的人。然后再扩大心量,要知道,宇宙是重重无尽的。《普贤行愿品》里讲,一个微尘里都有圆满的宇宙,是大世界。每一个世界里有多少微尘?太多了,“微尘“就是“基本粒子”,数量无量无边。每一个基本粒子里又有圆满的宇宙,这样一重一重的,是立体的,无量无边,我们都要爱,因为那都是自己。
现在我们在这个人间,要遵守人间的道,宇宙的道在人间就显现出人间的道。人间是什么道?“五伦大道”。“五伦“是讲“五种人际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就是道的显现。我们要敦伦尽分,要和谐五伦关系,尽到自己的义务和本分,这也是《大学》里讲的“知止”。
江谦先生说,“止“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这是“君臣关系”,君是领导、上级,臣是被领导、下属,“君仁臣忠“,“忠的表现”就是“敬”。“君止于仁”,为人君的心住在哪儿?住在仁道上,仁爱。为人君不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那不是为君之道。君是像父母一样关怀下面的人,所谓“爱民如子”,这是“仁”。这个“仁”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偏私。偏私不叫仁,叫偏爱,就会起冲突,就会有不服。“为人臣止于敬”,臣对君要敬重,要全心全意的来服务君,要无私的奉献,这是“义”,君臣要有义。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这是“父子关系”,五伦中首要的,“父子有亲”,这是“爱心的原点”。爱整个宇宙的一切众生,这个爱是大爱、博爱,这个爱是从哪生起来的?首先要爱父母,父母与儿女之间的这个爱心,没人教,天生就会。为人子女要孝,孝的含义非常深广,孝的层次很深远,有“事亲、事君、立身”三个层次。事奉父母,要懂得“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从哪落实?从《弟子规》落实,“止于孝”。

文章配图

阳明先生对上文中顾东桥来信担忧大家把阳明思想误会为佛家思想进行解释,应该更多的从实学角度进行区分,与有些神秘色彩的“明心见性”等进行了区分。

      就像西方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也讲过类似的思想,感官即一切,并且创立所谓的单子,有点把他微分的思路用到此处,不管是知觉还是微知觉,并且统一了精神与身体。实际上大家探索的是一件事情,世界本源是什么,人们的本源是什么?创造了这么多抽象的词,常常把事情复杂化了。

      阳明先生讲到:“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要在日常生活中体察本心,体察、研究知行合一,并且都是在日常事物中进行的,是实实在在的,并未去探究什么世界本源,当然也并没有什么空无的顿悟,需要踏踏实实的积累,非常具体的行事。从这个角度来讲,阳明先生反对佛家的虚无顿悟,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格物即格心,并且知行合一,并无什么玄妙,避免陷入空无与虚幻。

      不管是什么考虑,普通人更多的还是希望获得幸福之路,并不关心世界的来因去果,只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肉体或精神获得感而已,这本身就会产生无数种可能。而对于普通人来讲,关注的还是物质或精神利益,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很多伟大的先知,包括哲学家,教主,实际上也是普通的人而来的。没有爱与认同的追求,没有普度众生的需求,也不会有这么多思想与行为,只是比例而已吧。如此,也就回到了人间,还有解释不清的,自然会交给上帝、佛陀、先知等等,人性使然吧。

心学札记:“心外无物”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心外无物”,回答了“物”是什么——“物”是心。
“知行合一”的知,是对“物”之是非的裁决;“知行合一”的行,是依据对“物”之是非的裁决生成意与付诸实行。由知到行,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但私欲阻隔了这个过程的自然生成。知”本身就是行动的开端,“行”则是“知”的自然流露和完成。格物致知、诚意致知、正心致知是“知行合一”的三种形式。
“心外无物”是本体论层面的根本观点: 确立了“心”作为本体的地位,强调了世界是由心所赋予和构建。
“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的核心命题:基于“心即理”和“心外无物”,指出真正的认识(知)必然导向实践(行),而真正的实践(行)必然深化认识(知),两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内在逻辑:“心外无物”为“知行合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知与行的根源都在心内);“知行合一”则是实践“心外无物”、体认本心、实现道德生命的必然路径和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学说的核心内容,强调通过内向反省和道德实践,实现内在良知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达到圣贤境界。

简言之,“心外无物”揭示了世界的意义和道德法则源于内心,“知行合一”则指出要真正认识和实现这个内心的法则,必须通过内外一致的道德实践。前者是“体”(本体),后者是“用”(工夫),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