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
王勃/始平晚息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
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王勃,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勃四杰之首。
《旧唐书》载,六岁能文,世喻“神童”。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偏巧与我一个毛病,嘴欠。
当上朝散郎,又任沛王府修撰,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很受领导重视。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檄英王鸡文》,他忘了隔壁王奶奶常说的观棋不语真君子,即兴忘我,大加发挥,把鸡写成又鸟,用以戏谑英王,藉此为沛王助兴。
马屁叭叭,弦外悠悠,文青之乐也。然对驴弹琴,马户不解,一点儿幽默感没有。高宗读罢,圣颜不悦,怒而叹曰: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完啦,芭比Q啦,京城是呆不住了,王勃大举文旅,历三年,游巴蜀,走一路,写一路,小作文不断。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千古文人求仕梦。
奈何年轻气盛,参军任上,又因一时没压住火,私杀官奴,弄出人命,遂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探望老爹返家,不幸渡海溺亡。

王勃擅长五律五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骈文至为出色,有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传世。
王勃诗时代气息浓郁,壮阔明朗,不失慷慨激越。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意境开阔不?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
再如,“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早课无心错序),这画面优美不?迷蒙不?读之焉不醉乎?

天妒英才,生于650年,卒于676年,如此年青,文曲流星也。
本人阳寿倒是既逾王勃几辈子,白活,蠢才也。

如何找回童年的记忆,就读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这三首古诗吧,真好!那年你多大,还记得吗?
咏鹅
骆宾王 〔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创作背景:
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七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看着小骆宾王虎头虎头,甚是可爱,就逗着玩,问了几个问题,小孩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在客人走的时候,小骆宾王出来送客人,当走到骆家塘时,恰巧一群白鹅在水上游来游去,甚是可爱,于是客人就指着池塘对他说:“孩子,你能以鹅为题,作一首诗吗?”小骆宾王略加思索,便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儿歌《咏鹅》。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 〔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鉴赏:
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李峤 〔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鉴赏: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枕上诗书一本书读懂古诗词

仅凭两篇文章,就让王勃立稳初唐文坛
王勃,字子安,文中子王通之孙,唐朝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天纵奇才,六岁就会写文章。王勃九岁的时候,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觉得颜师古的注释有许多错误,就写了《指瑕》一文,指出颜师古的错误之处。《汉书》是和《史记》齐名的西汉断代史,是东汉史家班固写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大学者颜师古为《汉书》作注,王勃就针对注中的问题,写下了《汉书注·指瑕》,翻译一下这个书名意思就是:“我给大学者颜师古的《汉书注》挑错儿”。牛吧!
王勃《指瑕》一出,立马引起众人争相传阅,王勃也因此得到了刘祥道的的赏识,被他举荐给唐高宗,于是王勃便以弱冠之龄入仕。
如果《指瑕》一文还不足以让王勃在初唐文坛站稳脚跟,那么接下来这篇《滕王阁序》那便堪称绝世名篇了。
26岁的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的时候路过洪州,恰好碰到洪州都督正在举办盛会,一向颇有文名的王勃应邀参加此次盛会,并跟随大家一起,随手写下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第一骈文,一鸣惊人。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更是流传千古,传唱不绝。《滕王阁序》让滕王阁成为江南四大名楼之首,也让王勃的声望达到巅峰。

文章配图

虞世南和欧阳询,比楷书到底谁赢了?看看宋徽宗是怎么想的?原来早有定论
欧阳询与虞世南,两人都是唐楷辉煌奠基式的人物。作为楷书初唐四杰,欧阳询与虞世南的书法却有非常大的区别。欧阳询的书法融合南北,以瘦硬奇崛著称;虞世南继承“二王”,则以温润雍容著称。在书法史上,一直有一场论争,那就是论楷书,这两位到底谁更胜一筹?
欧阳询年幼丧夫,流离失所,自南朝入唐,他的书法当中不仅有“二王”笔意,还有北碑的刚硬方针。就凭对南北书风的融合,独具一格的书风,整个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就必然应该有欧阳询一个席位。
虞世南是唐太宗的书法导师,他的书法得智永禅师真传,在“二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外柔内刚,正雅圆融的书风。从总体上来说,他的书法,继承的内容要大于创新的内容,从楷书四大家的历史定位上,虞世南输了,但是在众代书法家的心中,虞世南却是无冕之王。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当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对欧阳询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但是最后却有一句“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跌宕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表现在书法当中,展现为对阴阳调和的要求,所谓过刚易折,在张怀瓘的眼中,欧阳询的书法刚健有余而润色不足,险峻有余而伤于清致。这是张怀瓘的观点。
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书谱》当中说:“虞则内含刚柔,君子藏器,以虞为忧”。
意思是虞世南的书法更符合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君子藏器”,低调儒雅的风格。
虞世南有一件小楷《演连珠》,这件楷书既精致细腻,又尽显圆融冲和的“二王”清韵,字里行间不失遒逸之气,是虞世南书风的典型代表。
苏东坡曾经说过:“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黄庭坚也说:“好女无定姿,悦目即为姝”,按理说书法审美是一个相对主观化的东西,欧阳询与虞世南各有所爱而已。在对“二王”的继承上“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这一场论争,实际上争的不是谁的技艺更好一筹,而是争的在传统书法艺术观念中,谁的作品的接受度更高。
小楷在众多书体当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这件虞世南这件《演连珠》正是我们为自己的书法打下坚实楷书基础的临摹范本。
我们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虞世南 · 小楷《演连珠》宣纸长卷精裱手卷

王勃《滕王阁序》真迹展出,比王羲之的字还美,这才是真正的书法!
“初唐四杰”以王勃才情最高,也最令人惋惜,他年纪轻轻便以才华闻名于世,一次宴会上他片刻写成《滕王阁序》,技惊四座,这篇序也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但是天妒英才,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落入水中,惊惧去世,年仅26岁。《滕王阁序》作为王勃最有名的作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尤其是书法界,很多名家都抄写过此文。
这明代文徵明所写的版本用笔最为丰富秀逸、文人才子气息充盈纸面,与王勃的意气风发最为契合。
这卷真迹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全卷纸本墨迹,以行书写就,纵23.5厘米、横211厘米,共76行、超过800字,单字大小约2厘米,洋洋洒洒、淋漓畅快,字字美不胜收,论美感都赶上王羲之的字了。
学界认为,这部作品有三大珍贵之处:其一,它写于文徵明70岁以后,正值其技法的巅峰期,而且笔力未衰,达到了“人书俱老”境界,可以说是文徵明行书的典范之作;
其二,此作用笔娴熟,笔笔将法度,将远至“二王”,近至李应祯等人的笔法熔于一炉。
其三,《滕王阁序》是文徵明的一件草稿,书写状态极为自然,书写得洒脱奔放而不失苍劲,笔画细节处纤毫毕现,笔路细腻清晰,真正是“书无意于佳乃佳”,堪为行楷入门的典范,这才是真正的书法。
文徵明在书写《滕王阁序》时,以赵孟頫、王羲之二家笔法为基础,妍美飘逸得其真传,但没有丝毫的俗媚,而是以老辣苍劲济之。
举例来说,“郡”“洪”二字,顺锋起笔,入纸后调锋,衄挫而行,中锋立骨,侧锋取妍。笔画圆劲灵巧,轻重得宜,牵丝引带还融入了草书风格
左右结构的高低错落、疏密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到位,而像“之”“秋”等字就有《兰亭序》《圣教序》的灵动之美,转折处一搨直下,俯仰多姿,欹侧与平和兼具,绞转、翻笔的灵活自然,深得王羲之书法的韵味。
《滕王阁序》章法疏密有致,上下呼应密,左右较为宽疏,用墨浓淡适宜,层次感丰富。全篇精神饱满,气势连贯,行列间有起伏呼应之妙。
文徵明一生活了90岁,从七八岁开始练字,到中年以后功力大成,再到晚年的返璞归真,已经做到了将笔法与学养、气质结合。
《滕王阁序》字字温润如玉、细腻自然,如果能将它临摹透彻,不仅丰富笔法,还能去除字里的俗气。
而今,我们将文徵明《滕王阁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文徵明《滕王阁序》高清复制宣纸艺术微喷行草书法字帖临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