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产品团队,每天都能接到各个团队的各种需求:
投放侧想要加新的落地页;
增长侧想把seo做好;
运营侧想调整用户路径;
商务侧想推新的商业计费逻辑;
售后想要解决长期的bug,提高效率;
财务想要更方便地对账,减少人工;
设计觉得某些页面太丑,不协调,想要换掉;
研发侧有技术债要补;
产品自己还有主线的产品优化任务;
……
这么多的需求,如果不挡,不排序,整个产研团队就会疲于奔命。结局只会是又累,又没有成果。合作方提需求,通常有2个特点:其一,每个合作方都有自己的kpi,从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他们提的需求都是紧急重要的,都需要尽快做好上线:其二,每个人通常都想做一个完整的优化方案,并不会考虑研发难度和成本。而资源总是有限的,没可能把每个人的需求都服务好。
于是,一个合格的产品leader,必须具备两个能力:
1)对业务发展方向有清醒的全局认识,能判断当下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2)能摆平冲突,即使拒绝需求,也要让别人理解甚至支持。
这最关键的还是业务判断力。做100个无关痛痒的需求,对结果的贡献,往往都不如做对一两个需求。因为一个阶段只会有一个主要矛盾,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同等重要。就比如,当整个转化率明显在付费环节有大的跳水,那做流量增长就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又或者,当产品推出去,10个人里只有1~2个人能真正用明白,那么继续堆新功能也不会有太大的用处。
格鲁夫在《给经理人的第一课》里,提到了“杠杆率”的概念,最近慢慢对这个有了更深的体会。所谓业务判断,就是把资源投在杠杆率最高的事情上,而杠杆率最高的事,就只会有一个。
越是事多的时候,越要头脑清醒,保持冷静和专注。
大学生创业核心准备指南
一、自我定位与方向锚定
– 评估「创业适配度」:
▶ 兴趣匹配度(是否愿长期投入)
▶ 能力长板(技术/营销/资源整合)
▶ 资源底盘(人脉/资金/供应链)
– 锁定「校园场景机会」:从食堂、宿舍、教学楼等高频场景切入,解决真实痛点(如考研自习室、二手交易平台)。
二、硬技能速成清单
– 必学「创业生存三件套」:
▶ 商业逻辑:拆解10个同类项目BP(参考红餐网、IT桔子)
▶ 财务基础:看懂利润表/现金流表(慕课网《基础会计》+随手记APP)
▶ 政策申报:整理本地《大学生创业补贴清单》(人社局官网+学校创业中心)
三、低成本启动策略
– 验证模式:
▶ 最小化产品(MVP):用「社群+表单」模拟交易流程,替代高成本开发
▶ 校园试点:从宿舍地推→院系合作→校级活动逐步扩大影响力
– 资源杠杆:
▶ 场地:申请学校孵化器(免租+导师对接)
▶ 资金:优先冲刺「互联网+」「挑战杯」赛事奖金(最高50万)
四、团队与风险管控
– 组建「互补型战队」:
▶ 角色标配:技术执行者+运营协调者+创意创新者
▶ 股权红线:避免50:50均分,预留10%期权池
– 避坑指南:
▶ 法律:用「法大大」模板审核合同,标注违约条款
▶ 认知:先做「100个用户的100分」,再谈扩张
行动清单:
✅ 本周完成《校园场景痛点地图》
✅ 预约一次学校创业导师1v1咨询
✅ 加入1个创业者社群(如「大学生创业圈」)
核心逻辑:以「校园场景限定+轻资产验证+政策资源」构建安全垫,先跑通从0到1的闭环,再逐步放大。
今天老板约我通了个电话,主要落实了几个事:1、和L博士项目的合作,还是要再约见谈一下,双方虽然在理念,认知和方式上有差异,且多有抱怨,还是要相互理解的,一些事谈开了也好。我认为你,双方还有合作的意愿,但是大家不要试图去威胁对方而提出一些不必要的条件。两方一个是大学系统出来,民营小老板务实直接,难免让人望而生畏,大学出来的好务虚,先搞关系再谈业务,花钱搞关系。务虚和务实本是一体两面,兼容并蓄相辅相成。2、项目上还是要达成共识再和第三方谈,内部统一口径,统一诉求,统一用力,好与第三方谈最好的结果,方式上可以用L博士方面的方式,既满足了L博士的偏好,又与第三方建立起联系,推动项目往前发展。3、L博士方面要再沟通,在LC项目上,L博士一上来考虑的不够深入,原因在于其从自身业务的思维和目的入手,可能把格局搞低了或事先没有与第三方充分的做好铺垫沟通,这个需要再与L博士进行沟通。4、当前的项目到八月份一个阶段,政府方面问,老板有点急,老板不善于处理这些问题,我建议要和合作方L博士沟通,一起面对政府沟通下一步的考虑,提一些诉求。L博士这方面是擅长的,当然我也擅长,只是政府对的肯定是老板。要正确看待政府施加的压力,其实那是有求于你,要委婉的表达,热情的响应,这都是和政府打交道的技巧。可惜老板他们不懂,这是我的价值,就是政府,公司,L博士等对方关系理顺协调好,把各方资源优势发挥出来。5、老板又讲了合伙人的事,讲了为什么把我招来的背景,现在新公司还没有一个订单形成。关于合伙人,我毫无兴趣,我的情况特殊。关于我和现在以及在谈的项目,我感觉公司内部有不同意见,基本上我不去理会的,只对着老板,通过老板调动资源,成败得失也不太在意,几十年老油条了。老板给自己的定位是运营,就是把各方面协调运营好,把项目理顺,通过各方面顺畅帮助他们谈单,我不做具体订单,这也是我为什么来这小公司的原因,不是技术人员,不是销售人员,也符合我对我自己的认知。6、老板是有点小问题的,干了几十年了还自己下手做方案,改方案,把精力全牵扯在这具体的方案中,没有培养出一个替代他的人。7、危机感是有的,老板不会无缘无故给你说这么多,我是有认识的。这取决于老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快速增长】
2025年以来,伴随大模型技术的持续突破,AI智能体领域热度攀升,初创企业与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产品落地方面,国产大模型团队Monica推出通用AI智能体产品Manus,并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智谱AI发布AI智能体产品AutoGLM沉思,推动技术进入“边思考边执行”的新阶段;夸克以“AI超级框”形态打造超级智能体,在搜索、浏览器、扫描、拍题等领域形成优势;联想集团在武夷山、宜昌等城市落地“城市超级智能体”,为行业与用户提供定制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字节跳动Agent产品“扣子空间”开启内测。
政策层面,北京、上海等地出台支持措施:
4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行动方案,对已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上线批号、并在应用商店上架的通用智能体,优先协调算力资源,并对运营中的算力与模型调用成本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4月21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通知,聚焦多智能体系统与优化决策、无人集群系统、群智软件及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攻关。
据测算,未来五年全球AI智能体市场规模将以年均超40%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