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怎么用数据挖掘?
⛏️:把数据变成你的客户听诊器,管理者,别被数据挖掘的技术外壳吓住。关键在于建立数据驱动客户分类和运营的思维和行动,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1. 打好数据地基:
明确你要“听”什么?客户的关键行为数据是什么?(购买记录?登录频次?停留时长?服务请求?)像麦当劳锁定消费记录。
建立收集点,利用App、会员系统、POS机、线上触点等,持续、结构化地收集这些数据。数据质量是生命线。
2. 定义你的“客户状态”:告别模糊,像区分“瞌睡/半睡/沉睡”一样,用可量化的指标清晰定义你的客户状态(如:活跃、预警、流失风险、高价值、低潜力)。比如:根据停止互动/消费的时间长度分层。
动态监测: 建立预警机制,自动识别状态变化的客户。
3. 用数据诊断,精准开方:
分层策略: 对不同状态的客户,设计差异化的触达和激活策略。模仿麦当劳,对活跃客户推新品、增值服务,保持热度。对预警/瞌睡客户,及时、个性化关怀(如专属小福利),防止下滑。对沉睡/流失风险客户,用TA最熟悉、最喜欢的东西“钩”回来(怀旧优惠、强力召回权益)。个性化是王道,利用积累的数据,尽量做到千人千面的沟通和权益。优惠券/活动不是目的,精准匹配需求才是。
4. 拥抱新零售工具:利用好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移动支付、会员App等基础设施,它们是精准投放和便捷触达的血管。
5. 小步快跑,持续迭代
不必一开始就追求阿尔法狗级别的复杂模型。从核心业务、核心客户群的关键数据入手,尝试简单的分类和策略看效果快速调让整数据挖掘的价值在应用中体现。
客户分类是商业的基本功,数据挖掘是新时代赋予这门功课的利器。它让你从大概齐走向精准制导,从广撒网走向精耕细作。别把客户当数字,但要用数字读懂客户。当你真正能用数据听懂客户的脉动,知道谁在打盹、谁需要加把火,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长”在客户的需求上。
中国市场的数据洪流和新零售生态,正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窗口——俯视客户,不如用数据平视客户,做最懂他们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