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脉概述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属阳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其循行路线长,穴位多(共67穴),主要分布在头面、背部及下肢后侧,主治头面、五官、脏腑、腰背及热病等病症。
2. 体外运行路线
主干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上行至额部(交会于头顶百会穴)→ 向后行至枕部 → 沿脊柱两侧(旁开1.5寸和3寸)下行 → 经腰部 → 沿大腿后侧下行 → 过腘窝(委中穴)→ 沿小腿后侧 → 经外踝后方(昆仑穴)→ 止于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分支:
头顶部分支:从百会穴分出,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
腰部分支:从腰部夹脊分出,联络肾脏,属膀胱。
3.主要穴位及功能
1)睛明
定位:目内眦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主治目赤肿痛、近视、夜盲等眼疾。
2)攒竹
定位:眉头凹陷处。
作用:缓解头痛、目眩、眼睑跳动、眉棱骨痛。
3)大杼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治疗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为“骨会”)。
4)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调理咳嗽、气喘、肺痨(肺的背俞穴)。
5)心俞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改善心悸、失眠、癫狂(心的背俞穴)。
6)肝俞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缓解胁痛、黄疸、目赤(肝的背俞穴)。
7)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治疗腹胀、泄泻、水肿(脾的背俞穴)。
8)肾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调理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痛(肾的背俞穴)。
9)委中
定位:腘窝横纹中点。
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暑、吐泻(合穴,“腰背委中求”)。
10)承山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处。
作用:缓解痔疮、便秘、小腿转筋。
11)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治疗头痛、项强、难产(经穴)。
12)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作用:矫正胎位、缓解头痛(井穴)。
4.五输穴(井、荥、俞、经、合)
1)井穴(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作用:主治胎位不正、头痛、昏迷。
2)荥穴(足通谷)
定位:第5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作用:缓解头痛、项强、鼻衄。
3)俞穴(束骨)
定位:第5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作用:治疗癫狂、目眩、腰腿痛。
4)经穴(昆仑)
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主治头痛、腰痛、难产。
5)合穴(委中)
定位:腘窝横纹中点。
作用:调理腰背痛、吐泻、热病、下肢痿痹(为下合穴,善治六腑病)。
5. 经脉功能总结

“久坐伤肉”?这3个妙招快收藏起来!
 
当今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长时间坐姿导致的慢性腰痛已成为仅次于颈椎病之后又一个困扰青中年人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久坐伤肉,长时间坐姿易引起腰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失衡,继之发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腰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腰痛?
 
第一、握拳揉腰眼
当靠在椅背养神时,腰部往往空虚,此刻用两手握成空拳,抵在腰眼处,使腰部有个支撑,减缓肌肉张力,另一方面通过轻轻按揉可刺激腰眼的穴位——肾俞,它恰位于肾区即上腰部椎骨两侧旁开约拇指宽度的一指半处,其下方还有两个相邻穴位腰阳关、大肠俞,通过激发相关经脉穴位可起到活血通络、壮腰健肾的作用。
 
注意哦!腰眼穴在人体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第二、多伸个懒腰
如同一个人累了困了要打哈欠一样,长久坐姿腰背向前屈,易导致腰背肌肉紧张疲劳,如果向后努力做几个伸懒腰的姿态,就等于做了腰背部后伸运动,可增加椎间隙,帮助肌肉收缩,减轻肌肉负担,起到消肿、缓解疼痛、促进淋巴回流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第三、常按摩腘窝
在膝关节后方的凹陷处称为腘窝,其中心有一个穴位叫委中,它是腰背足太阳膀胱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轻轻俯下身子按揉委中穴15~20次,不仅能通络止痛治疗腰痛,还可调疏腰背部局部经络及经筋之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腰部肌肉软组织新陈代谢。
 
口服中药汤剂进行辨证论治,选择散寒行湿、温经通络、舒筋止痛、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一人一方才是最好的。如果你也有腰痛方面的相关的症状,不要盲目治疗,可以给我留言,我是康复科赵凯主任,我会帮助大家一一解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