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在多而在精:
既要人尽其才也要坚持宁缺勿滥
战国时,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听其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这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来历。
人尽其才,并不等于不加区别地任用任何人,甚至将一些平庸之辈也选拔上来放在重要的岗位上。管理者在做到让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的情况下,还应当不能放弃宁缺勿滥的用人原则。如果在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滥竽充数。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就一贯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原则。他多次对群臣说:“选用精明能干的官员,人数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任用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数量再多,也人浮于事。”他曾命令房玄龄调整规划三十个县的行政区域,减少冗员。唐太宗还亲自监督削减中央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由两千多人削减为643人。他还提倡让精力旺盛、精明能干的年轻官员取代体弱多病的年迈官员。通过这种方法,朝廷上下全都由能人主持,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政通人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韩非子》里面这五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五个道理,可以直接指导生活。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春去冬来,在返回的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便放开老马在前头带路,大家跟在后头走,终于找到了路。
在山里行走时,人马都喝不到水,隰朋说:“蚂蚁冬天时住在山的南面,夏天时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穴口上的浮土高一寸,下面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掘地,结果找到了水。
凭管仲的智慧和隰朋的聪明,碰到他们不知道的,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他们的愚蠢之心去向圣人的智慧学习,不是错了吗?
这段讲的是老马识途和掘壤得水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应借助客观力量来服务自己的道理。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事理是无穷尽的。要想越过眼前障碍,就需要向客观事物学习,探求未知事理,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凭这种精神就可以不断战胜自己,超越障碍。
齐宣王让人给他吹竽听,每次必得三百人合吹。有个姓南郭的先生请求给齐王吹竽,齐宣王便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发给他的薪水跟那几百人的一样。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他喜欢吹竽者一个一个地为他吹,本来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便逃走了。
这段讲的是平台和能力是否匹配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力弱,就去不太注重个人能力的平台;如果能力强,就去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平台。如果能力和平台匹配,便是一个喜剧;如果能力和平台相左,便是一个悲剧。南郭先生能力比较差,但他一开始找到不注重个人能力的老板,所以混得如鱼得水;后来换了注重个人能力的老板,只好改换平台了。
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他的宝珠。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一个精美的匣子,用桂、椒一类香料熏烤它,用珠玉点缀它,用玫瑰装饰它,用翡翠衬托它。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
这个故事讥讽的并非楚人,而是郑人。在春秋战国的故事里,郑人和宋人都是被讥讽的对象,因为他们是殷人之后。象什么守株待兔啦,郑人买履啦,猪一样仁义的宋襄公啦,等等。楚人做得是对的,为了显示明珠的珍贵,便在盒子上下了大功夫,做了豪奢的包装。但是郑人却有眼无珠,买了盒子,把明珠扔了。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是告诉人们,不要过分包装,凡事物极必反。包装过度,就会让人认不清你的真正价值。就如现在大街上的女孩,个个都是网红脸,千篇一律,把自己实际上长啥样都掩盖了。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喊。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
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他组织了一个有三百人参加的吹竽乐队,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竿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却也乘机到齐宣王那里要求参加乐队。齐宣王没有调查研究,不知道他不会吹竽就把他编到吹竽乐队里,并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每次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大乐队里,拿着竿装模作样,好像会吹竿的样子,他就这样一天天地混饭吃。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接替王位。齐湣王也很喜欢听吹,但是和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而喜欢吹竿的人单独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他怕现出原形,于是偷偷地溜走了。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书中说:“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成“滥竽充数”一句成语。“滥”是与真实不符合,这里是冒充的意思。“竿”是古代一种吹奏的乐器,跟笙差不多。“滥竽”就是不会吹竿的人或冒充吹竿的人。“充数”就是凑数。现在人们常常用这句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示自己谦虚。
亚洲杯,男足不出意料的战绩以及扬科维奇意料之中的下课。
不少球迷还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两则古代故事就足以说明情况。
一、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手 下有一个三百人的吹竽乐队,每次听吹竽的时候,他总是叫这三百个人一起演奏给他听。这以后,南郭先生就跟那三百人一块演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逢演奏时,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很投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
男足不也一样吗,企图滥竽充数,没想到全是滥竽充数的,可不就是一支鱼腩队伍吗?
二、张三请朋友喝酒,让每个人都带点酒,其中一个人想:十个人,我一个人带水,其他九个人带酒,倒一起哪能喝出来我带的是水?于是他十分高兴的装了一瓶水兴高采烈的去赴约了,并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得意。
席上大家纷纷把自己的酒拿来出倒在一起,然后每人先都倒了一杯,然后举杯,结果大家发现今天的酒怎么没有酒味?像水一样。原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想法,结果十个人带了十瓶水。
男足不也一样吗?上场11个人,加上替补,我一个水货没事,结果个个都是水货,不就是水军了吗?
所以没什么好气的,鱼腩队伍和水军,不就这个成绩吗?平平安安出发,平平安安回来就可以啦[捂脸][捂脸][捂脸][捂脸]